DB62∕T 4927-2024 玉米叶枯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甘肃省)

ID

A910464AEE974DD89DF312D8CF673C5F

文件大小(MB)

0.57

页数:

12

文件格式:

pdf

日期:

2024/10/21

购买:

购买或下载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ICS 6502001,CCS B 15 □B62,甘 肃 省 地 方 标 准,DB62/T 4927—2024,玉米叶枯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2024 - 07- 23 发布2024- 10- 23 实施,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DB62/T 4927—2024,刖 s,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监督实施,本文件由甘肃省粮食油料作物栽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榆中高寒农业试验站、定,西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郭成、李国权、张学通、张小杰、周天旺、王春明、郭致杰、洪流、骆惠生、,徐生军,本文件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负责解释,I,DB62/T 4927—2024,玉米叶枯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玉米抗叶枯病鉴定的接种体制备、鉴定圃设置、病原菌接种、病情调查及抗性评价的,方法和标准,本文件适用于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和杂交种叶枯病抗性的田间人工接种鉴定和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玉米叶枯病,由真小抱帽属真菌(Eutiarosporellaspp)中的鸭茅真小抱帽菌(Edactylidis)侵染引起的以玉米叶,片枯死为主的一种玉米叶斑病,4抗性鉴定圃设置,41田间鉴定圃,抗性鉴定圃设在叶枯病感病品种病情级别常年稳定达到7级.9级的地区,4.2鉴定设计,鉴定材料随机排列或顺序排列,每30份.50份鉴定材料设1组已知抗病及感病对照材料,4.3种植要求,田间播种时间与当地大田生产播种时间相同,灌溉区结合整地施腐熟农家肥30000kg/hm2.,37500kg/hm2, 150kg/hm2~225kg/hm2, P2O5120kg/hm2~ 150kg/hm2, K20120kg/hm2~ 150kg/hm2;旱,作区结合整地施腐熟农家肥30000kg/hm2.37500kg/hm2、17Okg/hm2~ 18Okg/hm2s P2O5135kg/hm2~,165kg/hm2> K20120kg/hm2~ 135kg/hm20每份鉴定材料种植2行,种子不能进行包衣处理,行长5 m,行,距0.6m,株距0.2m,每行留苗20株.25株,5接种,51叶枯病菌接种体制备,511病原物分离,1,DB62/T 4927—2024,以常规组织分离法或单抱分离法从发病植株叶片的典型病斑上分离叶枯病病原物,分离物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为鸭茅真小抱帽菌QEdactylidis),进行分离物纯化,经致病性测定后,在¥C,低温下保存备用,51.2接种体繁殖和保存,在接种前需要进行病原物接种体的繁殖。常用繁殖方法为将病菌接种于PDA培养基平板,在25。(3下,黑暗培养30d.40d,将其置于破壁机内,加水进行研磨,然后用纱布进行过滤,配置成lxl05cfu/ml.,5 x 1 (15cfU/ml悬浮液用于接种,5.2 接种时期,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进行接种,接种时间应选择在天气晴朗的傍晚18点.20点,5.3 接种方法,将5.1.2中已经配置成的IxloMWml.5xl05cfu/ml悬浮液通过喷雾接种到植株叶片,接种量控制在,5ml/株.10ml/株,5.4 接种前后的田间管理,接种前后管理同大田常规管理,灌溉区:全生育期灌水4次.6次,每次灌水900m3/hm2.1200m3/hmZ;,旱作区:全生育期滴灌8次.10次,每次灌水450m3/hm2.525ms/hn?。试验期间不施用任何杀菌剂,6病情调查,61调查时间,在玉米吐丝后25d.35d,胚乳呈乳状后至糊状时进行调查,6.2 症状描述,叶枯病主要危害玉米中上部叶片,导致叶片组织大片枯死失去光合能力而影响籽粒灌浆。病菌主要,侵染叶片,从叶片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出现灰色病斑并逐渐向叶片内侧扩展,病斑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后沿叶脉扩展而呈不规则长条形病斑,严重时形成较大坏死区域,导致半叶或全叶枯死;病斑边,缘不规则,边际多呈现褪绿区域,偶有褐色边缘;发病叶片干枯易碎;枯死的病斑上散生大量黑色、点,状的病菌分生抱子器,田间湿度较大时,从分生抱子器上成团排出大量分生抱子,6.3 调查方法,根据病害症状描述,对所有植株逐株调查并记载病情级别,6.4 病情分级和病情指数,田间病情分级及相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1,2,DB62/T 4927—2024,表1玉米叶枯病症状级别划分,病情分级症状描述,1 全株无症状或1.2叶片出现零星病斑,病斑面积小,仅限于叶尖、叶缘,3 3.4叶片出现少量病斑,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3以下,5 叶片出现典型病斑,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3及以上,1/2以下,7 全株叶片出现大量病斑,病斑相连,占叶片面积的1/2及以上,3/4以下,9 全株叶片基本为病斑覆盖,叶片枯死,DI=g (DixXi) / (MxMd) x 100 .⑴,式中:,DI——病情指数;,Z——为累加符号,从o级病级数开始累加;,Di——第1病级数的发病植株数;,Xi ——第1病级数的症状级别;,M——调查总植株数;,Md——为病情分级的最高级别,7抗性评价,7.1 抗性评价标准,鉴定材料抗性评价依据病情指数来确定,见表2,表2玉米叶枯病抗性评价标准,病情指数抗性,0WDIW10.0 高抗(High resistance HR),10.0

……